發布時間:2020-10-27 13:34:59 作者:本站編輯 來源:本站原創 瀏覽次數: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成立于2007年3月,是經吉林省政府批準、教育部備案的全日制公辦高職院校。近年來,學院始終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產學研相結合”的辦學方針,堅持立德樹人根本任務,不斷改善辦學條件,努力創新辦學和人才培養模式,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人才培養質量不斷提升。
第一部分 辦學基礎能力
一、辦學條件
學院占地面積149960平方米,其中教學科研及輔助用房36220.4平方米,生(1430)均25.33平方米,行政辦公用房6899平方米。教學、科研儀器設備資產總值1631.08萬元,生(1430)均1.14萬元。雖然學院的綜合實力和辦學水平距省內其他示范性高校還有一定差距,核心競爭力有待進一步提高,但近年來,學院獲得經費支持的力度持續加大,為學院的建設和發展奠定了堅實的基礎。2019年國家財政支持建設的機電一體化省級示范項目總投入500萬元,目前已經投入使用。
二、生均撥款
在國家和地方政府高度重視發展職業教育的大環境下,財政每年對學院的經費投入使辦學能力有了極大的改善。生均撥款情況:2017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收入5994.32萬元,其中學費收入627.00萬元,其他收入29.51萬元,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3711.16萬元。2018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收入5082.44萬元,其中學費收入709.31萬元,其他收入5.33萬元,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3183.60萬元。2019年國家財政性教育經費收入4733.88萬元,其中學費收入838.41萬元,其他收入0.71萬元,一般公共預算安排的教育經費3675.61萬元。
三、信息化建設
在網絡基礎設施方面,學院實現校園內所有主要建筑樓宇萬兆主干,千兆到桌面,配有萬兆核心交換機,校園WIFI全覆蓋,實現計算及存儲資源虛擬化和數據備份;在終端與功能教室方面:教學用計算機640臺,多媒體教室及功能場所110處,國家標準化考場18間,電子鋼琴室2間共78架電子鋼琴,建立40節點的局域網汽車故障檢測與維修系統,使用唯爾教育系統和中德諾浩在線網絡教育系統;在系統軟件及公共服務平臺方面,學院啟動數字化應用管理平臺,內含OA辦公管理系統、教務管理、學生管理、資產管理、人事管理等管理軟件;擁有七大類,涉及近70門課程資源的資源平臺,校園管理初步實現數字化。
學院建有SEEWO電子白板教室及場所110間,實現了數字化教學。共建成數控編程仿真實訓室、PLC控制技術實訓室以及CAXA一體化實訓室3個虛擬仿真實訓室。省級品牌專業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群)教學做一體化專業教室,主要設備包括CAXA制造工程師系統1套(40節點)、西門子S7-300與歐姆龍系統PLC實訓設備(11套)、數控仿真編程軟件1套。功能上可以滿足《機械制圖及CAD》《數控技術》《維修電工電氣及PLC控制技術》等課程的實訓教學。
四、實踐教學
學院經過多年的省、市財政專項建設,校內實訓基地已具有一定的規模,校內實踐教學場所建筑面積達到8400平方米,設備總值達到1631.08萬元,實踐設備2923臺套,實踐教學工位基本能夠滿足校內實踐教學需要。但存在缺少綜合類實訓設備、設備老舊等問題。
學院將充分利用政府補貼、購買服務等方式,積極吸引社會資本投入,鼓勵行業企業與職業院校以股份制形式建設和舉辦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建立健全多元管理機制,提高基地建設效益和運行水平。機電一體化技術專業申報建設的省級示范性實習實訓基地建設項目為例:目前,該專項資金所采購的儀器設備已完成采購?;噩F已擁有云機房、電工電子實驗、維修電工實訓與考核、PCB實訓、PLC實訓、鉗工、焊工、車銑工、雙面液壓與氣動實訓設備、機床電氣控制實訓裝置、精密測量實訓設備與儀器、工業數字化設計實訓設備、機械設備裝調與控制技術實訓裝置、先進制造技術、風力發電實訓室、工業機器人實訓等大型綜合性實訓設備數十種,各類仿真教學軟件6套?;緦崿F集教學、職業技能鑒定、社會培訓、技術服務和技能競賽等多功能為一體的綜合性實習實訓基地的建設目標。
第二部分 “雙師”隊伍建設
近幾年來,我院根據人才培養和專業發展的需要,堅持專兼結合、敬業愛生的師資隊伍建設理念,通過加強培訓、人才引進、聘請行業企業專家擔任兼職教師等一系列舉措,不斷改善師資隊伍結構,全面提升教師素質和育人水平,已建成一支師德高尚、業務精湛、結構合理的高素質教師隊伍。
一、師生配比
目前,學院教職工額定編制數316人,專任教師163人,其中專業教師134人,“雙師型”教師70人,占校內專任教師總數的42.94%;具有碩士研究生學位的教師40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24.54%;具有高級職務的教師82人,占專任教師的比例為50.31%。學院現有全日制在校學生2200人,生師比約為13.5:1。學院生師配比良好,足質量優,保證了高質量教學水平的發揮。
二、“雙師型”教師隊伍
學院現有“雙師”型教師70人,占專任教師總數的42.94%。經過多年校企合作建設,已形成人員穩定、數量充足的校外專家庫,學院各專業可根據教學和實習實訓的需要從合作企業聘請行業專家、高級工程師、技師作為校外兼職教師承擔實踐教學任務,以確保人才培養質量。
第三部分 專業人才培養
基于區域經濟發展方向和行業發展趨勢,按照“開放、改革、發展、創新”的專業建設原則,以學院和行業企業緊密合作、深度融合培養專業人才為行動綱領,全面貫徹學院與行業企業“合作辦學、合作育人、合作就業、合作發展”的辦學原則,建立專業開發和結構調整的動態機制,構建適應區域經濟和行業發展需求的專業體系。
一、專業建設
1.結合區域經濟與社會發展走向增設新專業、調整老專業
為了主動適應區域經濟社會發展的需要,對接白城市區域經濟發展與行業企業的需求,堅持突出重點,適時對原有專業進行科學調整并增設新專業。以期達到調整專業布局、充實專業內涵、拓寬專業口徑、更新教學內容、豐富實踐教學、整合核心資源、提升專業建設的整體水平的目的。在原有專業的基礎上,2019年,我院增設體育教育、美術教育2個三年制高職??茖I;擬增設學前教育、工業機器人、廣告設計與制作3個初中起點五年制??茖I。
2.重點建設和全面建設相結合,著力打造特色專業
建立一般專業、重點專業、特色專業等三級專業建設體系,用重點專業做示范,用特色專業顯亮點。在已有的省級品牌專業、特色專業的基礎上,以機電一體化技術、會計、建筑工程技術、汽車檢測與維修技術、學前教育、小學教育六個特色專業(群)發揮示范和輻射作用,帶動其它專業(群)的共同發展,從而使學院的專業布局和結構更具有特色。
3.開放辦學,完善雙贏的校企合作體制
各專業成立了以行業企業技術骨干和專家為主體的專業建設指導委員會,參與人才培養方案制定、專業建設和教學改革的全過程,促進專業的建設和發展,使專業與職業結合更加緊密,專業與市場需求更加吻合。同時,結合經濟社會發展需要,找準每個專業的定位,以就業為導向進行專業建設,采取專業設置和企業需求相結合,技能訓練和崗位要求相結合,培養目標和用人需求相結合的措施,構建與社會發展和學院特色相適應的人才培養方案。學院在加強與行業企業的合作和對話同時,不斷推廣“訂單式”、工學交替,積極探索“開放、多元”和“學生主體、任務引領、能力本位”,并逐步形成“面向學生職業生涯,深化校企合作,培養高素質技能型專門人才”的人才培養模式。
二、課程建設
我院堅持以新專業建設為依托,對傳統課程進行改造升級,逐步把現有核心課程分解改造成任務書和專業教學資源包,融入創業、創新教育。大力推進精品課程建設,已建成省級優秀課程及精品課11門、院級優秀課程及精品課18門,形成了獨具特色的課程體系。
在課程建設過程中,我們遵循以下原則:工科類課程采取典型產品制作+頂崗實習模式——“工學結合”課程化;針對特定市場——課程設置特色化;市場需要什么樣的能工巧匠,我們就開設什么樣的培養高技能人才的課程——課程目標能力化;職業崗位需要什么,專業課程就教授什么——課程內容職業化;以項目(行動)驅動課程,圍繞項目實施課程——課程實施項目化;開展豐富多彩的素質課,如人文素質課(國學)、藝術選修課、科學技術選修課、課外活動、心理健康、就業指導等培養學生的職業素質和社會交際能力——素質課程多元化。
三、教學資源建設
豐富的教學資源能夠保障教學的有序進行,對于提高人才培養質量、建設完備的課程體系起著至關重要的作用。近年來,我院加大教學資源建設力度,打造省級精品課、優秀課,建立多學科教學資源庫。如我院信息工程系成功完成教學資源庫的升級及擴建工作,將以前零散的教學資源整合起來,把新的教學設計思想與考試大綱融合,成功打造出符合新大綱的《計算機應用基礎》教學資源庫。教學資源庫為教師及學生提供綜合、優質的教學資源。
先進的信息技術應用也是教學資源建設的有力保障。目前,我院校園互聯網接入帶寬100MB。校園網采用雙核心交換架構,萬兆主干,千兆到桌面,有線、無線全院覆蓋。數據中心采用虛擬化技術統一管理資源,存儲20T。所有教學環境(教室、會議室等),均配備了多媒體教學設備(電子白板、觸控一體機),共計95個。校園內監控網絡系統進行數字升級改造,監控點位388個,實現了校園安全監控的數字化全覆蓋。建設了統一身份認證的數字校園管理平臺。
四、師資隊伍建設
我院目前有專任教師163人,其中高級職稱82人,占比50.31%,中級職稱58人,占比35.58%,初級及以下職稱23人,占比14.11%;碩士及以上學歷者40人,占比24.54%,本科學歷121人,占比74.23%,??萍耙韵?人,占比1.23%.雙師型教師110人,占比67.48%.
科學編訂教師能力提升計劃,在人才引進、學歷提升、兼職教師隊伍建設、專業帶頭人和骨干教師培養、“雙師型”教師隊伍建設、專業教師下企業鍛煉等方面,充分利用國培、省培平臺,派專業教師參加培訓。本學年度,我院積極利用各種培訓平臺,共派出37人次參加國培、省培學習。
某些專業存在專業教師緊缺的現象。每年建筑工程、會計、學前教育、小學教育等專業,特聘當地行業、企業技術人才入院講學、任教。外聘教師年均授課總時數在3500學時左右,支付教師課酬達到21萬元左右。
第四部分 學生發展情況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在校生人數17級905人已經畢業;18級在校學生1083人;19級在校人數1430人。
一、堅持立德樹人,強化思想政治教育
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的講話精神,抓住青年價值觀形成的關鍵時期,堅持三全育人的原則,明確教育工作“培養什么人、怎樣培養人、為誰培養人”這一根本問題,引導學生形成正確的人生觀和價值觀,定期舉辦主題演講比賽;組織傳承雷鋒精神志愿服務活動;堅持每月組織學生預備黨員和積極分子開展社會實踐活動;組織學生參加“思想政治系列講座”活動;注重養成教育,充分發揮優秀典型的模范帶頭作用,督促學生養成良好行為習慣。
二、堅持文化育人,推進校園文化建設
定期舉辦校園歌手比賽、知識競賽、書畫比賽、主題班會等活動;拓寬學生就業渠道,鼓勵學生參加“專升本”考試,三年共有28名學生考入本科院校。鼓勵響應國家號召,引導大學生參軍入伍,連續三年超額完成征兵工作;關注學生心理健康,細致做好大學生心理健康工作。每年開展“5.25”大學生心理健康文化節,對學生進行心理篩查,建成標準化大學生心理健康中心,依托課堂教學與課外活動兩條渠道,開展大學生心理健康教育。學院全面落實精準資助,三年累計發放獎助學金270萬元。
三 、堅持開門辦學,學院招生工作連續三年呈上升趨勢
1.高度重視招生工作。學院把招生工作放在工作的首要位置,提出招生工作“人人有責”,形成了全員關心招生工作的良好局面。學院成立了由院長任組長的招生工作領導小組,設置招生辦作為招生工作的常設機構,全面負責學院招生工作的計劃、組織和實施;有一支素質好、責任心強的招生工作隊伍和一批關系密切的生源基地;構建了實效好、操作性強的招生宣傳和咨詢服務網絡;制訂了比較系統的招生宣傳、錄取方面政策制度;建立了規范、有序的招生錄取工作流程,堅持實施招生工作陽光工程。
2.科學制訂招生計劃。根據發展規劃、自身辦學能力等因素,理性確定每年的招生人數;招生主管部門通過調查研究歷年的招生和畢業生就業情況,形成調查報告,為學院開設專業、安排招生計劃提供較為準確的信息;通過分析各專業近幾年的新生報到率、畢業生就業率等情況,適當調整相關專業的招生人數,力求招生計劃編制的科學性、合理性。
3.不斷優化招生專業。學院密切關注區域內經濟社會發展情況,緊扣區域產業結構調整的契機,結合學院辦學特色和特長,適時調整并優化招生專業;近幾年來,學院針對生物醫藥、現代物流、新能源、機械制造等本地區重點發展產業,逐年增加招生計劃,培養社會急需專業人才,以滿足區域經濟發展的需求。
4.嚴格實施陽光招生??忌暮戏ɡ?,得到社會好評。
5.注重提升生源質量。學院堅持以服務為宗旨,以就業為導向,走產學研聯合辦學的道路,在重點加強學生實際動手能力培養的同時,重視培養學生的誠信品質、敬業精神和責任意識;畢業生因實踐能力強、綜合素質高而深受用人單位好評,學生的就業質量不斷改善,學院的社會聲譽和影響力日益提高,招生規模持續擴大,生源質量不斷提升,招生計劃持續增加,生源質量穩中有升,新生報到率保持較高水平。
四、堅持就業導向,多措并舉提升學生就業質量
1.學院的辦學質量得到了社會的廣泛認可,畢業生就業率較高,近幾年來的年終就業率都在95%左右,畢業生去向占比以省內為主,其中長春、吉林等地區占了大多數。但從多年來學院的整體就業率及就業去向等數字看,也存在著初次就業率偏低的現象,究其主要原因這與學生的生源地結構和省內各地區經濟發展不均衡有直接的關系。
2.學生創新創業能力得到加強。連續三年參加吉林省第三屆、第四屆、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3年間學生原創20個作品,其中《百諾千誠科技》項目在第五屆“互聯網+”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中獲職教賽道組銅獎?!度斯ぬ嵝逊铡讽椖揩@得第一屆“農商行杯”青年創業創新大賽,分別獲得優秀獎項?!都冸妱悠嚫咚贍顟B下強制預留續航里程控制模塊設計》項目榮獲“第三屆吉林省中華職業教育‘優尼普瑞杯’創新創業大賽”二等獎。
第五部分 社會服務能力
一、發揮學院智力優勢,積極服務地方經濟建設
學院致力于白城經濟建設,近三年來為區域經濟發展提供人才培養和智力支撐。2017年為中小企業技能(鉗工)培訓200人,2019年為梅花氨基酸有限公司開展新員工培訓,先后完成523人的培訓任務。承辦鎮賚縣公安局特警、輔警兩期培訓92人,公安局警銜晉升六期培訓1235人。還面向全區開展民營企業管理人員培訓70人、在扶貧包保村開展家政服務培訓70人。深入經開區的民營企業進行培訓服務送課下企業活動,已完成了商務禮儀、數控技術操作等7項培訓工作,累計培訓200人。三年來累計培訓人數突破2500人。
二、堅持科研興校,教育科研水平有顯著提升
1.科研水平躍上新臺階,不斷取得新突破。2017年以來,我院的科研成果無論是在數量,還是在質量上都有了明顯進步。三年來,發表重要期刊、北大核心、省級以上論文77篇。完成吉林省教育廳“十三五”社會科學研究規劃課題、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高教科研課題等省級科研項目17項。獲得吉林省第十屆教育科學優秀成果一等獎、2017年度吉林省職業教育學會優秀論文二等獎等省級科研成果獎勵8項。獲得市級教育科學優秀成果獎勵13項。發明專利2項。我院被評為白城市教育科研示范校、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先進單位。我院有3人被聘為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專家,3人被聘為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工作專家委員會專家。1人被評為吉林省生命教育骨干教師,2人被評為吉林省高等教育學會優秀學會工作者,1人被評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名校長。7人被評為白城市教育科研工作名教師,3人被評為白城市教育科學研究先進工作者。
2.科研管理體制初步建立。近年來,我們把建立科學合理、運行有序的科研管理體制作為工作的重點之一來抓。2017年以來,為了加強科研制度建設與規范化管理,修改完善《白城職業技術學院科研項目立項及管理辦法》、《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學術委員會章程》、《白城職業技術學院科研處工作職責》等科研相關制度,加大貫徹落實力度。這些制度的建立健全使科研管理工作逐步規范化、制度化、程序化和科學化。
第六部分 面臨的挑戰
學院的基礎設施、教學儀器設備、師資隊伍建設、課程建設、實踐教學、專業建設、辦學條件、管理水平等方面都有了大幅度的提高,形成了自身的辦學優勢與特色。但是,我院的內涵建設還相對薄弱,與高等職業教育改革和發展的要求相比,還存在著一定的差距。主要表現在以下四個方面:
(一)對高等職業教育理論研究不夠深入
學院中職辦學時間長,高職辦學時間較短,還需進一步加強高職教育理論和實踐學習研究,以不斷提升學院的管理水平和育人能力。
(二)校企合作的深度需進一步加強
目前,與學院深度合作的企業還不夠多,校企深度合作的體制機制有待進一步創新。各專業與行業企業合作開發的實訓教材數量、質量均有待進一步提高。課程的合作開發需進一步加強。
(三)師資隊伍還沒有完全適應高職教育的需求
近年來,學院辦學規模不斷擴大,而現有的教師都是隨著學院轉型后而成為高職院校的教師,師資數量結構不甚合理,特別是專業課教師和“雙師”素質還不能完全滿足高等職業教育發展的要求。
(四)校內實訓條件有待進一步改善
高職院校的特點是突出實踐性、技術性和應用性,實訓條件在高職教育中就顯得尤為重要,我院的實習(實訓)條件與高職教育的要求還有一定的差距,尤其是設備老化、陳舊,數量明顯短缺,不能最大限度滿足高職學生技能訓練和實踐教學的需求。
針對辦學中存在的問題,學院將在下一步工作中持續改進。
(一)加強班子建設,努力提高治校能力
認真學習習近平總書記系列講話精神,特別是學習貫徹習近平總書記在全國高校思想政治工作會議的講話精神,致力于把思想政治工作貫穿教育教學全過程。
(二)抓好頂層設計,科學謀劃學院發展思路
依據《白城市“十四五”發展規劃》和《職業教育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3)》,結合學院發展實際,科學編制《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十四五”事業發展規劃》和《白城職業技術學院創新發展行動計劃(2020-2023)》,描繪學院未來發展的宏偉藍圖,明確學院未來發展的目標和任務,指明學院未來發展的前景和路徑。
(三)加強學習,提高高職教育新內涵理解
高職教育著力于培養技術技能型人才,緊緊圍繞為區域輸送高質量技術技能型人才的職業教育社會服務功能,依據當前區域經濟產業整合轉型、結構優化升級的動態變化,對區域技術技能人才需求的種類外擴、素質高移、數量上升及時作出反應,形成人才培養方向、目標、標準的動態反饋調適機制,從而建立起“社會服務—區域經濟動態—區域人才需求—人才培養方案、標準—人才培養途徑、手段”這一創業教育社會服務五層級監督調控體系。
(四)深化教育教學改革,不斷提高人才培養質量
各專業要建立與市場相適應的課程體系,確保我院所培養人才的知識結構適應新業態和新技術,同時培養出來的學生能適應社會發展的需要。因此,一是要構建核心課程群,培養專業學生的核心能力;二是要構建技能課程群,培養學生的實踐動手能力;三是要構建特色課程群,培養學生適應社會發展需要的能力。這三個課程群相互聯系,共同構成專業課程體系,確保培養的人才是高素質技術技能人才。
白城職業技術學院
二〇二〇年十月十二日